团团圆圆 中国的第一个“世界非遗版春节”
阿新社巴库2月10日电
春节,也叫农历新年,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,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春节的历史有几千年,源自古代农耕社会的祭祀活动,目的是祈求来年丰收和家庭平安。每年春节,人们会按照农历(而不是公历)来庆祝,日期通常落在每年1月或2月之间。
春节的核心是家庭团聚。人们会回家和亲人一起庆祝,吃年夜饭、放烟花、贴春联、挂灯笼、穿新衣,这些都是春节的传统活动,象征着新的一年开始时的好运、幸福和健康。
元宵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,标志着春节庆祝活动的结束。这个节日也被称为“灯节”,因为人们会在晚上点亮五光十色的灯笼,营造出温馨而热闹的氛围。对于中国人来说,元宵节不仅是庆祝春节的高潮,更是表达家庭团圆与和谐的时刻。
春节的文化内涵
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活动,最初是古人为了祈求来年五谷丰登、人畜兴旺而举行的宗教仪式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春节庆祝活动,包括祭祖敬老、感恩祈福、阖家团聚、除旧布新、迎禧接福等。
春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,各地都有独特的习俗。常见的活动有贴春联、贴福字、挂灯笼、穿新衣、吃团圆饭、放鞭炮、守岁、拜年等。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也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。例如,贴春联和福字是为了祈求好运和幸福,挂灯笼则象征着光明和吉祥。吃团圆饭则是家人团聚的重要仪式,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团结。
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包含了几项独特的传统。首先,吃元宵(也叫汤圆)是节日的一大特色。元宵是一种圆形的糯米团,里面包有甜或咸的馅料,象征着团圆和幸福。人们通过共享元宵,表达家庭和睦、团聚的愿望。此外,很多地方还会举办灯会,人们会观赏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灯笼,有的灯笼上画有传统的图案,有的则是动物、人物或景点的造型。灯会通常伴随有舞龙舞狮、猜灯谜等活动,气氛十分热烈。
春节申遗成功
2024年12月4日,“春节——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”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这标志着春节这一传统文化不仅仅属于中国,而是被全世界所认可。各种庆祝传统新年的活动因此也变得更加全球化。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开始了解和喜爱春节,很多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、华人社区、餐馆等也会举行春节庆祝活动。
多元化的庆祝方式
春节联欢晚会(简称“春晚”)是每年春节期间中国最盛大的电视节目,几乎所有家庭都会收看,成为春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。自1983年首次播出以来,春晚每年都吸引着数亿观众,是全球观众中收视人数最多的电视节目之一。根据统计,春晚的收视人数通常高达10亿人以上——是一个让全球其他节目望尘莫及的数字。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,今年的春晚突出各类非遗元素和节庆民俗,与全球受众共同迎接欢乐吉祥、喜气洋洋的乙巳蛇年。
元宵晚会则被观众称为春晚的“姊妹晚会”,受关注程度仅次于春晚,在晚会风格、内容搭建、舞美设计等方面一脉相承,涵盖歌曲、舞蹈、相声、小品、杂技、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,为观众呈现热闹纷呈、欢乐喜庆,同时饱含民俗气息的联欢晚会。
春节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,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庆典。通过春节,大家可以体验到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和现代化的融合。无论你身在何处,春节已经成为了全球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。随着春节文化的申遗成功,这个节日将会被更加珍视和保护,也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影响世界各地的人们。它象征着家庭的团圆、新的一年的开始,以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对于外国朋友来说,春节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、充满温情和文化韵味的节日,期待大家也能一同参与、体验和感受这份独特的节庆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