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佳节尽显中华韵味 共襄一场团圆盛宴
阿新社巴库9月16日电
每年如约而至的中秋佳节,自古便有祭月、赏月、拜月、吃月饼、赏桂花、饮桂花酒等习俗。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。中秋节这天,月亮通常圆满。随着节日的发展推进,月圆也逐渐演变成了“人团圆”的含义。团圆成了中秋节的核心内涵。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为寄托思念故乡,思念亲人之情,祈盼丰收、幸福,成为丰富多彩、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祭月,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,实际上是古人对“月神”的一种崇拜活动。在古代有“秋暮夕月”的习俗。夕月,即拜祭月神。自古以来,在广东部分地区,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(拜月娘、拜月光)的习俗。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,从古代延续至今。月饼,又叫月团、丰收饼、宫饼、团圆饼等,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。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,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,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。月饼象征着大团圆,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,用它祭月、赠送亲友。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,人们都聚集在一起,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。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,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,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成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。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。古代文人墨客也常以月亮为题材,写下众多咏月诗篇,进一步丰富了赏月的文化内涵。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一轮皎洁明月下,一代诗圣杜甫以一颗诗意浓郁的心,在忧郁思念中悠然游走,从容而惬意。
“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!”唐代乐府诗代表人物王建的《十五夜望月》,似诗如画,静谧安详。月光如霜的庭院里,鸟儿静静睡着了,多情的秋露悄然打湿了芬芳的桂花,诗人遥望一轮明月,在万籁俱寂的深夜,禁不住浮想联翩。
中秋节寄托着全球各地华夏儿女的爱国之情与思乡之切。在中国,人们会在中秋之夜欢聚一堂,共同看中秋晚会。今年的中秋晚会更多融入年度热点和老百姓关注的文化、体育热门话题,将新中国成立75周年、澳门回归25周年、嫦娥六号首次在月背采样等年度大事做背景,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视角,用微记录、叙事化的拍摄手法表现主题。